科研论文发表在核试验场(图)

产品关键字:
生命中的最后3天,林俊德让人把办公桌搬进病房,争分夺秒地整理科研资料(2012年5月31日摄)。总装备部供图
  生命中的最后3天,林俊德让人把办公桌搬进病房,争分夺秒地整理科研资料(2012年5月31日摄)。总装备部供图

  在林俊德家里,林俊德的妻子黄建琴打开一个帆布箱子,笔者看到,里面盛满了林俊德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章:

  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,国家技术发明奖两项,军队科技进步奖27项;

  1978年被国防科委表彰为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;1990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,同年参加团中央“奋斗者的足迹”知识分子报告团,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;荣立一等功1次,二等功1次,三等功两次……

  这些证书和奖章记载了林俊德的辉煌和荣耀,但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他一生“苦干惊天动地事,甘做隐姓埋名人”,更多的科研论文,发表在罗布泊核试验场;更多的科研成果,融进了高耸的蘑菇云和奔腾的地火中。

  探寻林俊德的科技人生,同事们评价:林院士的人生就像激光,方向性强,目光如炬,一生执着创新;能量集中,深钻细研一生求真求实;单色性好,排除干扰一生固守本色。

  “搞科研要走一步看三步”

  林俊德说:“科研的核心是创新,搞科学就是搞创造。”

  从原子弹到氢弹、从大气层到地下,核试验任务多次转型;从技术员到室主任、从科技委副主任到总工程师、从普通科技人员到中国工程院院士,林俊德的角色多次变换,但他敏锐的目光始终盯着科技前沿,思考的重点始终聚焦爆炸力学。

 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,年仅25岁的林俊德受命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机测仪器。

  冲击波测量是确定核武器效应和核爆炸当量的重要手段。这种仪器是什么样子,从领导到专家,当时谁也不知道。林俊德鼓励项目组的同志说,科学的东西谁都可以掌握,只要迷进去,开了窍,没有干不成的事。

  为搞清原理,他四处查找资料,有时在图书馆里密密麻麻的书目卡片前一站就是半天;

  为解决动力问题,他整天苦思冥想,就连吃饭、走路、睡觉都在思考,最终从街头电报大楼的钟声中得到了灵感,决定用钟表式发条作动力,搞中国式的压力自记仪;

  为有效标定气压,他在没有气瓶和空压机的情况下,因陋就简,在一个铁铺里焊了个贮气罐,用自行车打气筒往里打气来代替;

  为找到适合记录核爆炸波形的介质,他尝试多种材料,用钢笔水容易溅出来,用铅笔笔头容易断掉,最后在戈壁滩上找到一种硬木头,进行炭化后解决了问题。

  经过一年半的艰苦攻关、试验改进,他们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钟表式压力自记仪,并在首次核试验中测得了完整的数据。

  上
Copyright 2006-2018 空压机 http://www.wuyoukongyaji.com.cn 陕ICP备07506803号
联系电话:029-81611456 qq:171800262 EMAIL:171800262@qq.com